
红色经典粤剧《刑场上的婚礼》剧照。

粤剧《秦王孟姜》剧照。
为纪念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诞辰100周年及其一手创办的广州红豆粤剧团成立35周年,一场融汇传承与创新的粤剧盛宴于8月1日至3日在广州大剧院隆重启幕。广州粤剧院倾力呈现《刑场上的婚礼》《秦王孟姜》《焚香记》三部扛鼎之作,从艺术传承、湾区合作、剧种融合三大维度,立体呈现红豆团深耕粤剧艺术35载的丰硕成果。本次演出同时也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惠民场与广州艺术季2025重磅项目。
同期,“广州红豆粤剧团成立35周年图片展”在广州大剧院开幕,以珍贵剧照与艺术家档案,生动勾勒剧团从“小红豆”初绽新蕊到享誉海内外的名团的成长轨迹。
35载薪火相传
8位艺术家9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
1990年,在红线女倡导与广州市委、市政府支持下,“小红豆粤剧团”成立,红线女亲任团长与艺术总监。同年5月即以《搜书院》《梁红玉》《家》三台大戏成功首演,崭露头角。1992年更名为“广州红豆粤剧团”,并于2009年与广州粤剧团合并组建广州粤剧院。卅五载孕就粤韵芳华,剧团在郭凤女、欧凯明、黎骏声、钟康祺、梁淑卿、崔玉梅、苏春梅、李嘉宜、陈振江等艺术家的接续奋斗下,不仅复排了《搜书院》《关汉卿》《刁蛮公主戆驸马》等马(师曾)、红(线女)流派经典,还创排出《刑场上的婚礼》《南越宫词》《文成公主》《南拳》等众多广受赞誉的新编剧目。剧团迄今共有8位艺术家9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,成就斐然。剧团始终秉承红线女“传承传播粤剧”的初心,深入基层、走进校园,足迹遍布全球,播撒粤剧艺术的种子。
“红线女老师以毕生心血铸就红派艺术,她创立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初衷,正是以革新精神激活岭南文化创新创造新活力。35年来,剧团始终围绕着‘守正’‘创新’这两个核心命题展开。”立足当下,展望未来,广州粤剧院董事长林凯彬表示,剧团未来发展有三大核心:一是坚守红线女艺术精神,立足本土,充分发挥“红腔”“马派”艺术特色,打造新时代粤剧精品;二是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;三是循着红线女艺术足迹,推动粤剧“走出去”,重塑海外影响力。
为持续深化传承与惠民,剧团年内将复排上演青春版《搜书院》与《昭君公主》,精心策划“马、红流派演出季”,集中呈现《苦凤莺怜》《关汉卿》《审死官》等一批经典剧目。这一系列演出将惠及广州、佛山及粤西等地广大观众,全方位地弘扬红线女艺术精神。
红色经典永回响
《刑场上的婚礼》礼赞信仰之光
8月1日,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,广州粤剧院以一场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粤剧《刑场上的婚礼》拉开团庆演出序幕。这部由红线女担任艺术指导、荣膺“文华大奖特别奖”的革命浪漫主义力作,原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广州起义80周年而创作,历演18年,演出数百场。据广州粤剧院原董事长、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副理事长余勇回忆,红线女为该剧倾注了巨大心血,曾为剧中一段唱词的修改深夜致电13次反复推敲,并主动提出为剧目献唱。“时至今日,每当剧中响起红线女老师的唱段,现场观众无不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。”红线女更曾多次亲自率团携该剧赴北京、成都、长沙等地巡演,提升了该剧和剧团在戏剧界的影响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剧不仅是红线女艺术精神的载体,更是成就艺术家的摇篮:2013年,崔玉梅凭该剧摘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;2015年,红豆团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欧凯明更凭借该剧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“二度梅”,成为剧团艺术传承的重要里程碑。
本次上演的传承版,由欧凯明、崔玉梅携手红豆团第三代中坚力量陈振江、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领衔主演。该剧以“刑场为礼堂,枪声作礼炮”的意象转换,突破革命题材创作窠臼,通过周文雍、陈铁军的情感脉络,在粤剧婉转腔韵中完成革命记忆的艺术重构,彰显岭南戏曲的人文厚度。
湾区携手
剧种破壁 合作大戏创新探索
8月2日、3日,广州粤剧院接连奉上两部“融合”大戏——穗港联手打造的新编史诗粤剧《秦王孟姜》,以及粤剧与秦腔两大古老剧种破壁合作的《焚香记》。
《秦王孟姜》由新光中国戏曲文化基金与广州粤剧院联合出品,香港著名编剧李居明执笔,京剧麒派传人周公谨执导,除欧凯明、李嘉宜、陈振江外,主演还荟集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黎骏声、蒋文端以及享有“千面老倌”盛誉的彭炽权。该剧颠覆传统孟姜女叙事,聚焦秦始皇与孟姜女的情感羁绊,为千古一帝注入人性柔情,铺展出一幅交织着个人情愫与家国大义的史诗画卷。李居明以独特的港式叙事视角重构历史人物,在帝王权谋与民间悲情间架起情感桥梁,为粤剧历史剧创作开辟新维度。此剧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,通过对经典IP的现代化、人性化改编,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表达。
8月3日晚,广州粤剧院联合陕西大戏剧秦腔剧团,特别献演粤剧与秦腔融合版《焚香记》。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彭庆华、李嘉宜与中国秦腔“四大名旦”之一、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齐爱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涛联袂主演,以粤韵秦声共谱古典悲剧“王魁负桂英”。
此版《焚香记》深度融合两大剧种的精髓,既保留了粤剧“红腔”名段《打神》《情探》的哀婉动人,又融入了秦腔名段《念君》《行路》的高亢激越。这种跨剧种的深度对话与碰撞,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地域戏曲文化的独特神韵,更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。
齐爱云师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蓝鱼,她表示,恩师马蓝鱼曾忆及与红线女大师的艺术交流。“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跨剧种合作实践,粤剧和秦腔都是底蕴深厚、个性鲜明的古老剧种,南北剧种深度交流演出,在艺术上能形成宝贵的互补与提升,通过学习借鉴,有利于增强舞台表现,也促使我们对自身剧种的艺术特色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并发扬光大。”
李嘉宜对此深有感触:“这种跨剧种对话是对戏曲表演体系的重要拓展,在两个桂英怨愤的声腔交织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剧种融合,更是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的殊途同归。”
连续三晚的演出盛况空前,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热情参与。资深戏迷盛赞能一次性欣赏到如此众多名家的同台飙戏实属难得,直呼“过足戏瘾”。不少年轻观众则表示,最初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走进剧场,却惊喜地发现粤剧不仅不老套,反而散发着强烈的“戏引力”,令人沉醉其中,意犹未尽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文瑶
图片由广州粤剧院提供